杠杆配资 扣非净利润八连负 航天动力财务造假余波未平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1:21 点击次数:67
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唯一以流体动力技术为核心的上市平台,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航天动力”,600343.SH)正经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。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.25亿元,同比增长2.79%;归母净利润亏损1.87亿元,扣非净利润亏损1.80亿元。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观察到,这已经是航天动力归母净利润连续4年亏损,而扣非净利润更是连续8年出现了亏损,累计亏损额高达8.02亿元,且亏损额度逐年扩大。
从业务结构来看,航天动力的泵及泵系统、液力变矩器、电机等核心业务均面临毛利率下滑的困境。其中,液力变矩器业务更是出现了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”的尴尬局面,毛利率从2022年的6.7%一路崩盘至2024年的-25.09%。
此外,航天动力此前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重罚,如今又面临投资者索赔。未来,公司如何在核心业务上实现突破?如何修复因财务造假受损的市场信任?对此,记者致电航天动力,其相关负责人表示,会向领导汇报后做出回复,并记录了问题和联系方式。但截至发稿,尚未收到对方回复。
持续亏损
作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的先锋平台,航天动力曾凭借航天流体动力技术资源,在军民融合领域占据重要地位。然而,这家承载航天科技光环的上市公司近年深陷业绩泥沼。2024年年报显示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.25亿元,同比微增2.79%,但归母净利润延续亏损态势,全年净亏1.87亿元。
对于2024年的亏损,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三大原因:一是受宏观环境影响,主营业务市场需求增长乏力,电机和化工泵等产品市场份额下滑,变矩器产线产品及产能调整未能有效覆盖运营成本,导致年度毛利率显著下降;二是部分存货受产品转型及客户订单变更影响,计提减值损失增加;三是投资收益、资产处置收益等非经营性收益同比减少。
事实上,这并非航天动力首次出现亏损。记者梳理发现,公司归母净利润已连续4年亏损,2021年至2024年分别为-1.97亿元、-0.40亿元、-1.95亿元和-1.87亿元。更为严峻的是,公司扣非净利润已连续8年亏损,自2017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数据显示,2017年至2024年,航天动力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-0.13亿元、-0.10亿元、-1.12亿元、-0.38亿元、-2.16亿元、-0.48亿元、-1.85亿元和-1.80亿元,合计亏损8.02亿元。亏损额度也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,从2017年的0.13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1.8亿元。
在持续亏损的同时,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风险也在加剧。2022年至2024年,航天动力应收账款规模持续扩大,净额分别为5.85亿元、6.65亿元、6.37亿元,其中2023年应收账款增速达13.7%,而同期营收29.4%的降幅,暴露出收入萎缩与赊销扩张并存的畸形模式。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45.89%飙升至2023年的73.84%,2024年虽降至68.86%,仍显著高于行业均值;占总资产比例从2022年的18.25%升至2024年的21.28%,成为资产负债表中最大单一科目。此外,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2年的2.02次骤降至2024年的1.42次,回款周期从178天延长至254天。
在资产与负债方面,2022年至2024年,航天动力总资产从32.06亿元降至29.94亿元,呈现持续缩水态势;而总负债却从13.02亿元攀升至15.02亿元,债务压力持续加剧。资产负债率也从2022年的40.60%攀升至2024年的50.17%,显示出公司陷入“资产缩水-债务膨胀”的恶性循环,财务状况堪忧。
造血能力持续衰竭
记者了解到,航天动力主要从事泵及泵系统、液力传动系统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以及工程项目的承揽,业务涉及矿山、能源、化工、水利、电力、冶金、消防、交通和军工等多个行业领域。
从产品结构来看,泵及泵系统是航天动力的支柱业务。公司泵及泵系统产品品种较多,包括工业往复泵、长输管线输油泵机组、大型水利泵、中小型水轮机、中高端消防泵以及泵动力端(电机)系列产品。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,泵及泵系统业务的收入分别为5.49亿元、5.25亿元、4.36亿元,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.06%、58.29%、47.16%。尽管2023年收入占比显著提升,但2024年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,收入规模及占比均有所下滑。在毛利率方面,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19.74%下滑至2023年的15.73%,2024年虽小幅回升至17.78%,但仍显著低于行业均值。
在液力变矩器业务方面,航天动力是单涡轮液力变矩器行业龙头企业,拥有军民两用液力变矩器及总成、液力缓速器、液力传动系统等多种类别的产品系列,产品广泛应用于AT、CVT等自动挡汽车、各种装载机、叉车和其他中大型的特种车辆。但是,与泵业务的勉强维稳形成鲜明对比,航天动力液力变矩器业务上演了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”的残酷戏码。数据显示,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,航天动力液力变矩器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.27亿元、1.38亿元、2.39亿元,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.98%、15.32%、25.87%。虽然收入不断增长,在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上升,但该业务的毛利率一路崩盘,从2022年的6.7%降至2023年的-13.70%,2024年进一步恶化至-25.09%。
年报还显示,2024年,航天动力变矩器产品订单增长明显,全年实现订单3.4亿元,同比增长66%,主要是乘用车变矩器产能释放,批产交付能力大幅提升。
电机业务作为航天动力的战略拓展方向,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1.94亿元、2.02亿元、1.55亿元,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.19%、22.43%、16.73%。2023年受益于新能源政策驱动,收入规模及占比均有所提升,但2024年受下游需求波动影响,收入规模及占比双降。毛利率方面,该业务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0.21%、13.18%、8.03%,连续三年下滑,显示出行业价格战加剧及成本控制压力。
此外,近些年,航天动力正在培育节能项目、氢能项目、机械加工中心等业务,然而,这些新业务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较小,短期内难以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财务造假
从虚增收入的“财务狂欢”到被重罚后又面临投资者的索赔,当前的航天动力仍在为此前系统性财务造假承担后果。
记者了解到,为扭转业绩下滑趋势,2016年,航天动力经管理层决策,以贸易方式参与隋田力主导的专网通信自循环业务。这一决策,最终演变为一场长达5年的财务造假事件。
2022年8月,航天动力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。经过近一年的调查,2024年3月证监会正式下发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。经查明,2016年至2020年期间,航天动力开展的专网通信贸易业务相关交易均为虚假,不具有业务实质,虚增收入、利润,导致披露的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。其中,2016年至2020年年报虚增收入累计达到38亿元,虚增利润7213万元,2020年临时报告也存在虚假记载。
基于上述违法行为,航天动力被责令改正,给予警告,并处以600万元罚款。时任总经理郭新峰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,成为该案处罚最重的责任人。其余相关责任人,包括时任航天动力董事长朱奇、副总经理韩卫钊、财务总监任随安等人分别被处以200万元、150万元、100万元等数额不等的罚款。
除了上述处罚之外,有投资者以航天动力应承担证券虚假陈述责任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公司就前述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
根据航天动力年报中披露的信息,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5年1月13日就258名投资者诉讼进行了开庭审理杠杆配资,尚未判决。另有44名投资者向法院提起诉讼,尚未开庭审理。截至目前,共有302名投资者提起诉讼,起诉金额合计3161.93万元。
上一篇:放大炒股资金 2月18日天智航发布公告,股东减持263.33万股
下一篇:没有了